民用院•项目 | 数字擘画市北教育蓝图,智造铸就创新发展华章——市北中学小学部项目



01 项目背景

市北中学小学部项目位于市北区开平路以南,黑龙江路以西,新宁路以北,总用地面积约3.29公顷。建筑面积约为3.62万平方米,其中地上建筑面积约2.6万平方米。办学规模为48班全日制小学,可提供2160个学位。为提升教学环境,缓解新都心片区学位紧张情况,在原址新建一所现代化公立学校。


该项目作为市北区教育领域的重点工程,日前已顺利入选青岛市智能建造试点项目,并在第五届"金标杯"全国BIM大赛中斩获殊荣;由青岛市市北区城市建设更新局负责建设,是市北局率先将智能建造技术与“好房子”概念有机融合于校园建设的试点示范项目,致力于打造规划科学、特色鲜明的区域基础教育示范标杆,赋能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。


▲区位图



02 用地条件分析


       项目用地呈现南高北低的地势特征,南北高差约10米,地形高差较大。同时,地块整体朝向偏西41度,且东侧紧邻地铁3号线,处于地铁沿线50米保护范围内。较大的偏西角度、显著的南北高差、高标准的功能需求以及复杂的周边环境,共同构成了项目的核心挑战。如何妥善处理这些限制条件,将成为项目成功的关键。


▲总平面图



03 规划设计策略

面对复杂的用地条件,设计团队将教室南向采光需求地块偏西朝向的矛盾作为核心问题。考虑到东侧地铁线的影响及东向、北向紧邻市政主干道噪声与汽车尾气污染情况,教学楼布置于用地西侧及南侧,以获得最大化日照条件;餐厅及多功能厅置于北侧,形成噪声与污染的缓冲屏障。建筑形体采用折线设计,一侧顺应西侧道路走向,与城市肌理融合;另一侧朝南布置,确保教室获得最佳采光。餐厅、厨房设置于用地的西北角,处于城市季风下风口,有效避免油烟对校园造成不利影响。南侧风雨操场及北侧餐厅利用地形高差较大的特征,设置半地下使用空间。既提高土地利用率,又可以消减高差。运动场地设置于用地东北侧道路十字交叉口处,有效拉开教学部分与交叉口距离,避免城市噪音影响,建筑的退让缓解了城市道路口的拥挤,不会对城市空间形成较强的压迫感。


▲西南向鸟瞰图


▲沿开平路透视图


▲区内景观图


▲主入口透视图



04 建筑设计亮点

首层集中布置图书馆、体育馆及专业教室等公共空间,为小学生提供便捷多元的活动场所行政办公等辅助功能整合于五层,提升空间效率。设计通过一条联系建筑南北方向的“共享交流轴”和东西方向的“学习主轴”串联体育馆、报告厅、教学区、餐厅的“共享长廊”,将校园组合成一个完整的载体。横纵双轴是对校园非正式型的公共空间的再定义,也是对正式型学习空间的一种延伸与升华,为师生的教学、社交、游戏等活动创造更多可能。


校园立面采用简洁的竖向构件语言,强化沿街立面的秩序感与韵律美以米黄、灰、木色为主色调,通过立面划分与竖格窗系统营造统一而灵动的视觉效果,局部跳跃的木色点缀为校园增添温暖活力。


设计充分回应了复杂用地条件的挑战,在功能、环境与美学层面实现了平衡,为师生创造了高效、舒适且富有活力的校园环境。


▲南侧人行出入口透视图


▲南向透视图


▲沿黑龙江路透视图



05 景观设计

项目设计难点分析

地形高差较大,户外活动空间有限。


设计策略

充分利用高差将教学区和生活区与运动区进行分区设计。其中教学区主入口区域结合雕塑形成入口广场。其余中庭空间按照功能进行“动静”分区,靠近车库位置利用绿化围合,形成动区科技墙互动空间,靠近教室出入口位置设置林下阅读和博弈等静空间。靠近南侧位置还设置了攀爬空间来满足各年龄段的户外运动需求。


设计理念

“山水寻梦,百舸争流”的理念贯穿整个园区景观设计,带动学习积极性,打造优越的户外学习及休憩环境。


▲校园入口中心广场(乐学中庭)


      中心广场以雕塑为中心,塑造入口仪式空间,雕塑寓意旭日东升。


中庭空间(趣悦森屿)


利用庭院空间布置课间休憩场地,包含演讲舞台,互动墙等功能空间。


▲中庭空间


教室出入口处布置有象棋博弈,林下阅读等功能空间。


▲中庭空间(林下攀爬)


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心理变化与诉求,布置攀爬,交流等功能空间。



06 室内设计

室内设计选用了一系列明快的多巴胺色系让空间充满了活力;同时在教室之外灵活设置了“学习岛”,使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学习成长;人性化考量的家具设计和趣味细节的融入空间有了温度,让学校变成一个可触摸、可探索的奇妙世界。


      从建筑外立面、学校的标识色以及自然环境色中提炼色彩,形成一个室内空间的色彩比例关系,作为设计的基础:



      在这一基础上,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及需求,对色彩的分配做了统筹协调,不同的楼层设置不同的色彩。


通过色彩串联起整个学校的设计逻辑,配合不同的造型形式,形成了一个个生动的乐学空间。


设计核心一

赋予空间灵活与互动的多种可能,打造色彩缤纷的寓教于乐的美学空间。



设计核心二

通过不同比例的颜色运用,起到楼层导视、调节情绪、激发学习兴趣的效果,为孩子们的成长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环境。



设计核心三

将空间设计的宽敞明亮,减少压抑的氛围,营造一个温馨愉快的学习生活空间,让孩子们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。




07 数字化设计


BIM数字化技术 "正向设计、一模到底" 应用


项目中,数字化设计团队以BIM技术为核心构建智能建造总控体系,实现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。通过自主研发的QIAD数字化协同管理平台智能建造总控管理平台的组合应用,打破多方信息壁垒,支持全专业BIM模型实时共享与更新,显著提升协同效率。采用 "BIM正向设计、一模到底理念,从规划设计到竣工交付全阶段应用统一BIM模型,全方位集成建筑空间、结构、机电、景观、精装、小市政等多维度数据,辅助设计决策与施工精准执行为教育建筑数字建造、智能建造提供示范。


智建好校园[236N]总控模式框架体系


创新构建“数字设计引领、协管平台赋能”的智能建造总控管理模式。以 BIM 数据模型为核心载体,首创“236N”智能建造总控管理框架体系,严格对标《智能建造技术导则》等国家级规范标准,精准施策、争优创标,为青岛市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、可推广的创新实践框架体系。


“236N体系”是以[提品质、降成本]“2个目标”为宗旨,以[一个智能建造总控咨询单位、一个智能建造总控管理平台、一模到底数字化模型应用]“3个一”为核心,系统的集成应用[可研策划、数字勘察、数字设计、智能生产、智能施工、智慧运维]“6个阶段”的关键技术,形成丰富的智能建造项目建设及运营管理的应用场景,全面提升校园建设管理的“五化”水平。



08 设计寄语

我们用心设计一座安全、温暖、启迪智慧的校园空间,这里不仅是学习的殿堂,更是培养品格、激发创造力的摇篮。市北中学小学部在数字化设计与智能建造领域的技术应用,充分展现了青岛市在教育基建领域的创新实践,为同类工程建设提供了可复制、可推广的经验范例。项目团队将继续践行“设计让城市更美好”的企业使命,全力打造省级智慧校园示范标杆,为岛城教育事业发展再立新功。




项目地点:青岛市市北区

建设单位:青岛市市北区城市建设更新局

设计单位:青岛市民用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

建筑规模:总建筑面积3.62万平方米

设计时间:2024.12

项目总监:王娟

设计团队

方案设计:李波 张晓铁 史铁城 周宝鑫 王迪 刘俊杰

建筑设计:陈作昊 陈阳阳 程珑 范慧承 张晋宇

结构设计:翁莲芬 马帅烈 刘东

给排水设计:刘丛丛 王雨桐

电气设计:顾海明

暖通设计:赵坤 董世明

景观设计:安刚 黄文凤 孔维才 李姗姗 孙雅璇 刘仁超 

室内设计:张洋 高磊 刘悦 郭弘烨 任启彤 李亭

数字化设计:季方 刘景臣 闫丽娜 李君彬 吕欣 闫永平 杨维霞